潘斌委员代表市工商联的发言
办事“无证明”,才是城市最好的证明。“奇葩”证明、循环证明、繁琐证明……不仅让群众烦心,也让企业烦恼。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行“无证明城市”建设工作,在马鞍山、铜陵、池州、黄山等4市开展“无证明城市”创建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是打造“满宜办”一流营商环境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市应借鉴外地经验,坚持问题导向,加快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努力消除群众和企业的“证明烦恼”。
为此建议:
一、深化资源整合,推动数据互联互通。“无证明”不等于“零证明”,而是通过直接取消、数据共享、告知承诺等方式,实现证明免提交。一是材料做“减法”。聚焦群众和企业办事的堵点、痛点问题,依法依规全面精简证明材料,凡是无法律法规依据的证明一律取消,并围绕流程简化持续减证明、减环节、减时限,优化审批服务,简化证明手续。二是数据做“加法”。推动相关职能部门业务系统“互联互通”,规范数据标准,加快数据归集,建立证明、证照数据共享清单,如实行“刷脸即办”,群众通过人脸识别即可办理身份证、驾驶证等业务,做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三是部门做“乘法”。推行告知承诺和部门核验,由申请人线上出具书面承诺,相关部门加强核验协查,如社会救助领域,民政部门通过数据共享比对,即可准确掌握申请人有关经济情况,变“你向我证明”为“我为你证明”。
二、拓展应用场景,推动设施共建共享。一是推动多端合一。通过“公建民营”“政府购买”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无证明”应用场景建设,推动政务服务窗口端、网页端、APP端等“多端合一”,打造多元化投资、标准化内容、公众化服务的应用平台。二是扩大应用场景。倡导开放式场景服务模式,探索将数字机关、智慧社区建设与电子证照应用场景有机融合,扩大应用领域和场景,在社保办理、贷款购房、失业申报等过程中实现“免证办”,提升群众办事便捷度和满意度。三是拓展服务事项。关注老年人、残障人士、退役军人等特殊群体需求,推动医院、邮政、通讯、快递等行业广泛开展电子证照应用服务试点,可使用电子证照在线办理挂号就诊、伤残认定、退休申请等服务事项。
三、加强工作保障,推动服务可感可及。一是强化法制保障。结合“无证明城市”建设需求,修订或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明确数据共享、电子证照应用、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为“无证明城市”创建提供法制保障。二是强化人才支撑。加大对政务工作人员的专门培训,通过技能教学、案例分享、经验交流等,使其熟练掌握电子证照应用操作与业务流程优化技巧;加强与安庆师范大学等院校的合作,定向培养计算机科学、信息系统管理等专业人才,储备充足人才,突破技术制约。三是强化监督问效。数据部门主动公布电子证照用证事项清单,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定期对“无证明城市”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对违规索要证明的单位进行约谈通报,形成倒逼机制,确保“无证明城市”工作举措落到实处。
四、广泛宣传引导,推动全民常见常用。一方面,深入提炼经验。开展“无证明城市”建设专题调研,详细了解成效和经验、问题和不足,及时补短板、强弱项、提效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模板,通过建立一张“无证明事项”目录清单、建设一个应用系统平台、拓展一批便民服务场景、出台一项改革保障规定等,为全市推广“无证明”提供样板经验。另一方面,全面宣传推广。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电子证照的便捷性和实用性,鼓励群众踊跃网上办、掌上办,并在各行业领域融入电子证照宣传元素,介绍电子证照使用方法,不断提高社会认知度和接受度,让“电子化”“无证明”等概念深入人心,营造全民想用、会用、能用的良好氛围。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 界 别
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市工商联副主席(兼), 科 技
安徽环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上一篇: 推进职教机制改革 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