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正处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新时期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对于各类人才的渴求与日俱增,空前高涨,但在现实情况下,由于受到政策、需求、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制约,人才归乡仍面临动力不足、范围不广、吸引力不够等诸多问题。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有归乡意愿和已经归乡的人才既有“生存力”又有“持续力”,既有“归属感”又有“成就感”,市政协委员方莹在市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上提出《加快提升“三大吸引力”,助力人才归乡的建议》,被市政协遴选为重点提案,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明月阅批督办。
为推动重点提案落地见效,李明月先后于9月2日、10月25日两次对提案办理工作作出批示,要求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局与提案者进行深入沟通交流、反馈办理情况、听取意见建议。在督办领导的大力推动下,承办单位不断压实工作职责、建强人才队伍、强化平台支撑、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打造一批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一是强化政策支持,推动返乡就业创业。升级出台人才强市20条,努力为人才提供最优的支持政策,毕业生生活补贴等政策实现即申即享、按月发放,累计落实政策5500余人次,兑现资金1432万元。升级推出宜城优才卡3.0版,提供人才安居、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12大类贴心服务,助力人才舒心生活、安心发展。鼓励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在创业场地、税收优惠、金融信贷、就业扶持、创业服务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截至目前,建设返乡农民工创业园35家,其中23家被认定为省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认定数全省第1);望江、潜山、太湖3个县(市)被纳入返乡创业工作国家试点,岳西、怀宁被认定为省级返乡入乡创业示范县;为农民工发放创业担保贷款金额5.71亿元,扶持2050个创业主体,带动就业6742余人。
二是做好文旅文章,焕发乡村引才活力。2022年以来,全市共争取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及免费开放资金约1.24亿元,先后推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太史第安防工程、熊范二烈士专祠展陈提升、铁砚山房地面维修等一大批文物维修、环境整治及展陈提升工程,在文化保护中激活历史文化遗产活力。培育“文化+旅游”特色文旅业态,岳西县河图镇通过境内三个4A级景区为代表的绿色山水游、红二十八军重建旧址为代表的红色研学游,辐射带动全域民宿农家乐发展。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发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古皖天柱舒席果盘获评2023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万里长江第一塔”铜铸雕塑、望江挑花系列产品、岳西县软底保健布鞋等入围2023年“安徽有礼”旅游文创商品大赛名单;“王河舒席:编织灵活就业幸福生活”案例获评全国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三是加强培训指导,激活乡土人才引擎。加大乡土人才关注及培养力度,盘活乡土人才资源,引导乡土人才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点金手”,全方位、多层次培育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推进乡村产业带头人培育,为全市农业产业发展培养行业“领头雁”,2023年共培育900余人,涵盖粮食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电子商务等多个产业。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培养乡土人才后备力量,2023年共培育4800余人,包括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等。加快乡村电商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农村创业人员和电商服务站从业人员,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创业基础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目前已在桐城、潜山、宿松等地组织电商培训会7场,330余名电商从业者参加培训。大力实施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围绕新职业、新业态和农民工自身需求,组织开展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2023年以来,全市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3.88万人次。
上一篇: 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