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情民意
2025年第173期
安庆市政协调研室 2025年9月12日
关于加快提升“四力” 推广运用“六尺巷工作法”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安庆市新闻传媒中心《安庆新闻联播》主播方莹反映,“六尺巷工作法”源于六尺巷典故,汲取传统智慧,创新文化赋能,坚持与时俱进,走出了一条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善治之路。但近年来,“六尺巷工作法”在推广普及等方面也遭遇了一些现实难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借用典故欠精度。走访中了解到,桐城市基层调解员在调解工作中运用典故感染力、说服力都很强,但桐城之外的基层调解员很难做到这一点,虽然也能自觉运用,但寥寥数语未能精准表达典故精髓。二是典型案例难采集。“六尺巷工作法”的基层实践预防化解矛盾纠纷成效明显,但案例大多涉及生活日常,琐碎繁杂,如桐城六尺巷社区将很多邻里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方法可以分享,但代表性案例难以采集汇总。
三是调解供需不匹配。一些行业领域调解力量与调解需求严重失衡,导致调解工作难以深入细致开展。以安庆市消费领域维权纠纷为例,在安庆市基层市场监管所,平均每个监管所仅有5名工作人员左右,却要应对辖区每年上千起消费纠纷投诉,调解供需比例悬殊。
四是宣教推广受局限。目前,六尺巷典故和“六尺巷工作法”多以戏曲、新闻报道、展览馆等传统宣教方式为主,年轻人关注的微短剧、动漫等题材尚属空白,亟待开发。
为此建议:
一是打造一个IP,加快提升影响力。聚焦“六尺巷”,赋予“谦和礼让、强者先让、有礼也让、互谅互让”文化内涵,以中华礼让文化及其社会实践为核心内容,通过创设“礼让学堂”、申报国家“礼让文化实践示范基地”等载体,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的加持,系统展示礼让文化的渊源、礼让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礼让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礼让文化的全球化传播等,打造文化地标,增强文化自信,努力实现礼让文化看中国、礼让文化实践看安庆的目标。
二是树立一批典型,加快提升引领力。总结桐城市等地各行业各领域成功经验,通过案例汇编、模范选树等方式,树立一批典型案例和模范人物,发挥好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地区间交流与联系,吸纳操作性强的一线做法,结合行业特点,塑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六尺巷工作法”特色品牌。如桐城市妇联在全市设立了244个“六尺巷”婚调室(六尺巷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室),运用“调解+普法+家风”三维工作模式,巧妙运用“六尺巷工作法”,累计调解各类家庭纠纷8540余件,调解成功率98%以上,展现了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智慧与温情。
三是建强一支队伍,加快提升调解力。聚焦调解员队伍群体,组建以法官、律师、心理咨询师、文化学者、优秀基层干部、金牌调解员等为构成人员的导师团,以提升基层治理工作水平、提高运用“六尺巷工作法”调处能力为主题,针对基层干部和调解员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内容涵盖法律常识、心理辅导知识、六尺巷文化阐释、调解经验分享等,强化能力考核,培育专业化调解队伍,增强矛盾纠纷化解的实操性和实效性。聚焦纠纷投诉集中的行业领域,整合政府、司法、行业等多元力量,组建具备行业性、专业性功能的调解工作室,提前介入,集中研判,及时发布提示,最大限度纾解矛盾,降低纠纷发生率。
四是创作一批精品,加快提升传播力。创排小品、情景剧、广播剧等文化艺术作品,融入“六尺巷工作法”实践案例,定期在景区演出或传播。制作短视频、微短剧、漫画等新媒体作品,以“穿越时空对话”等方式提升“六尺巷工作法”在青年群体的影响力。
上一篇: 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