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情民意
2025年第105期
安庆市政协调研室 2025年5月28日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土地细碎化治理的建议
市政协常委、安庆师范大学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刘根节反映,我市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农业大市,全市耕地面积534万亩。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调研报告显示,我市户均地块数达4.8块,丘陵山区户均超6块,“斗笠田”“巴掌田”占比超35%。“规模小、地块散、治理难”的地块特征,直接威胁“藏粮于地”战略落地,已成为制约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堵点。
一是粮食产能制约显著。根据市农机部门等相关数据显示,我市因地块分散导致农机作业综合效率较连片田块低40%以上,全市粮食年减产约80万吨,主粮作物规模化种植率不足30%,良种覆盖率较规模经营区低18个百分点,丘陵山区耕地撂荒率达11.2%,较平原地区高2.8倍。
二是生态治理压力巨大。根据我市土壤肥料站对农药化肥使用情况的监测和测算等相关数据显示,分散地块使农药化肥利用率仅为52%,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本较规模化区域高30%,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市耕地的27%。
三是农民增收困难。根据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调研数据显示,细碎化地块亩均收益较连片田地少280元,纯农户年均劳动投入超300个工作日,劳动生产率仅为新型经营主体的58%。
四是乡村产业振兴受阻。根据市商务局对工商资本下乡项目的跟踪调查和统计分析与市统计局人口普查数据和劳动力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工商资本下乡因地块整合成本高导致项目流产率达25%,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加剧,35岁以下农业从业者占比不足15%。
为此建议:
一、强化政策供给,破解制度瓶颈。出台专项扶持政策。设立土地细碎化治理专项资金,对连片整合50亩以上的主体给予每亩500元一次性奖励,对风险兜底保险补贴保费的40%。优化延包政策衔接。将土地整合意愿纳入第二轮延包合同条款,允许在承包权稳定前提下,通过“小调整”实现地块集中,试点“长期租赁+优先续约”机制。完善民主决策程序。建立“农户议事会+专家论证+政府审核”三级决策机制,涉及50亩以上整合项目需经村民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同意。
二、创新治理机制,激活主体动能。壮大“头雁”队伍。实施“体制内人员示范工程”,鼓励公务员、教师等家庭带头参与治理,给予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优先权,打造100个市级示范户。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补贴、信贷担保等政策,扶持5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其与农户建立 “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利益联结机制。搭建数字化平台。开发“安庆市土地治理云平台”,集成地块信息、政策解读、交易匹配等功能,实现治理流程线上化,降低交易成本30%以上。
三、强化要素保障,夯实治理根基。深化市校合作机制。与高校共建“土地治理研究院”,设立产学研专项基金,重点攻关丘陵山区地块整合技术、收益分配机制等课题。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未来3年统筹投入10亿元,实施“田网、水网、路网”三通工程,实现集中连片治理区域高标准农田全覆盖,灌溉保证率提升至85%。构建多元投入体系。积极探索“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农户入股”模式,设立土地治理引导基金,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整治,收益在政府企业和农户间按照一定比例分配。
四、强化风险防控,确保治理实效。建立全程监管体系。由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部门联合组建督导组,对治理项目的资金使用、地块调整、收益分配等全程监督,每季度公开进展报告。完善纠纷调解机制。在乡镇设立土地纠纷调解中心,聘请村里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老村民等“五老人员”和乡贤担任调解员,实现纠纷化解不出村。开展动态评估调整。委托第三方机构每年对治理成效进行评估,重点监测粮食产能、农户收益、生态指标等,根据评估结果及时优化政策工具。